永不褪色的抗战家史 | 国药抗战老兵罗生:“我人生中最光荣的事就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”

时间:2025-09-04

分享到:

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宣传

八十年烽火回响,民族精神历久弥新。

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,我们怀着崇高敬意,翻开属于国药人的红色家谱。

“永不褪色的抗战家史”专题,将呈现双重珍贵记忆,让我们一起聆听本企业离休老战士,用苍劲之声亲述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。

这些源自血脉深处的家国故事,是永不褪色的精神勋章,更是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征程上赓续奋斗、岗位建功的磅礴力量!

让我们共同铭记,赓续传承!

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与解放的

壮阔历史进程中

无数女性医务工作者以柔弱身躯

扛起救死扶伤的重任

今年96岁的罗生

是从南海乡村走出的女战士

用十年军旅生涯书写了一段

跨越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的

巾帼司药动人故事

巾帼司药——罗生

1928年11月,罗生出生在广东省南海县西樵乡大岸村的普通家庭。1937年入县中附小启蒙,11岁转入香港培正中学附小,1941年香港沦陷后被迫中断学业返乡。1944年8月,16岁的她怀着救国赤诚加入广东南海独立第三大队抗日游击队,成为这支初创时仅20余人队伍中的一员,在南三边境根据地以黄氏大宗祠为指挥部,背着竹制药箱随队开展游击作战。

“我觉得人生中最光荣的事情就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成为一名共产党员!”回忆1945年3月入党时刻,罗生眼神依旧坚定。在硝烟战场,她因不顾个人安危为伤员包扎止血、运送转移,以冷静坚韧多次完成紧急救治任务被党组织吸收。由珠江纵队铁鹰中队指导员戴甦和战士钟雄介绍,这位17岁女党员在入党申请书上郑重写下:“愿以药箱为武器,与战友共赴国难。”抗战胜利后,部队主力挺进粤北,她选择留下坚持斗争,编入东江纵队。

1946年6月,18岁的罗生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烟台。面对语言不通、气候严寒、饮食差异及作战模式转变等挑战,她在卫生处任护士,与医疗队伍并肩克服困难:用瓦罐替代消毒锅煮沸器械,用竹片制作简易工具,发挥广东医药知识采集草药调配凉茶,有效缓解战士水土不服,保障部队持续作战能力。

1947年3月部队改编为两广纵队,罗生成为一名司药,同女卫生兵战友一道在山东山野辨认草药,用南方药方改良凉茶,让水土不服的战士重新振作。

新中国成立后,罗生先后在第四野战军两纵医疗队、广东中山珠江军分区医院和广州空军十八师卫生队任职,参加抗美援朝战争。1961年罗生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,奔赴新疆这片大戈壁滩上的广袤土地。

1962年4月调任乌鲁木齐中药厂(现国药现代子企业—国药集团新疆制药有限公司前身)党委书记,继续为边疆医药建设贡献着青春和汗水。直至1982年1月离休,她在山东鲁南战役和淮海战役中立小功劳1次、四等功3次,荣获“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”纪念章、“光荣在党50年”纪念章和“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”纪念章各1枚。

“现在的美好生活,都是战友们用鲜血换来的。”回望烽火岁月,罗生记忆定格在瓦罐煮沸盐水中清创的寒夜。在缺医少药的游击战场,她最清楚战士苦楚:“草药刚敷上又渗出血,竹片镊子用完就用牙齿咬开绷带,止痛药要省下来留给重伤员。”转移伤员时总把最危险担架位置留给自己,在日军“扫荡”炮火中蜷身护住药箱。“有药就能救命,这是战士活下去的希望!”是她常对卫生员说的话。

走过近一个世纪风雨,战火岁月与生死战友在她心中镌刻成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。不论是硝烟战场还是和平建设时期,她始终坚守革命信念,彰显着巾帼医药工作者在时代洪流中的坚守与担当。

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:2025-10-09 15:03:24